《印度陆军近期接收了首批3架AH-64E“阿帕奇”武装直升机,使印度拥有的阿帕奇总数达到25架。 这批被印度称为“战场绞肉机”的美制重型武直,曾在克什米尔地区长期压制巴基斯坦的空中力量。而巴方仅剩的3架美制AH-1Z直升机,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无法抗衡,形成“25:3”的绝对劣势。
这一局面正在被中国制造的直-10ME打破。
2025年7月,巴基斯坦陆军在旁遮普省前线基地正式接收首批直-10ME武装直升机。这批墨绿色的“高原猎手”以每周5架的速度列装,首批40架已全部部署至锡亚尔科特山区,距离印度“阿帕奇”基地仅百公里。这一部署被巴军命名为“鹗盾行动”,直-10ME的毫米波雷达昼夜监视印军直升机起降,随时准备迎战。
巴基斯坦的武直换装之路堪称十年坎坷。
2010年印度启动采购28架AH-64E计划后,巴军老旧的48架AH-1F“眼镜蛇”瞬间沦为“废铁”。为寻求替代机型,巴方先后遭遇三次挫败:2014年选中美国AH-1Z“蝰蛇”,却因美巴关系恶化被撕毁合同;2015年转向俄罗斯米-35M,又因高原性能不足仅采购4架;2018年签约土耳其T-129,再因美国断供发动机告吹。三次尝试失败后,巴军只能依靠“眼镜蛇”苦撑,直到直-10ME的出现。
动力系统的脱胎换骨,是直-10ME征服高原的关键。
早期直-10在2015年克什米尔测试时,涡轴-9发动机功率仅957千瓦,5000米海拔连火箭弹都无法满载。而直-10ME换装涡轴-9G发动机后,功率暴增57%至1500千瓦,超越印度阿帕奇T700发动机的1300千瓦。实测数据显示:该机在5500米锡亚琴冰川满载3吨武器作战时,功率衰减仅18%;爬升率提高20%,可完成“莱维斯曼倒转”高难度机动。相比之下,印度阿帕奇在4000米海拔功率骤降30%,常需拆卸“长弓”雷达减重,载弹量缩水超30%。
全球唯一的专用直升机空战导弹,成为阿帕奇的致命克星。
直-10ME短翼下挂载的双联装TY-90(天燕-90)导弹,专为猎杀直升机设计:6公里射程远超印军“毒刺”导弹的4.8公里;激光近炸引信配合离散杆战斗部,可精准摧毁旋翼系统;与机载毫米波雷达深度集成,实现自动截获目标,夜间和沙尘环境下命中率仍超90%。在巴军模拟对抗中,直-10ME曾连续“击落”8架模拟阿帕奇靶机。而阿帕奇配备的AIM-92“毒刺”导弹需手动瞄准,在电子对抗中完全落伍。
对地打击能力同样形成代差。
直-10ME配备的CM-502KG空地导弹射程达25公里,精度0.5米,可在印度防空网外精确狙杀坦克。2025年3月,该机在开伯尔山口4500米高海拔实战中,连续摧毁19辆恐怖分子皮卡车。 让印军焦虑的是CM-501X巡飞弹,70公里超视距打击能力,可在阿帕奇无法抵达的空域远程猎杀装甲集群。
生存能力靠“隐身装甲”与体系支撑。
直-10ME座舱和发动机关键部位加装6块陶瓷复合装甲,可硬扛12.7毫米穿甲弹直射。发动机喷口改为上翘设计,利用旋翼气流将红外特征降低60%,使“毒刺”导弹锁定距离缩短至1.5公里内。而真正的护身符是作战体系:通过数据链与ZDK-03预警机、“飞马”电子战系统实时联动,构建“12秒杀伤链”(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仅需12秒)。相比之下,印军“阵风”战机、俄制导弹和以色列电子战系统兼容性极差,数据需经苏-30MKI中转,耗时长达90秒。
后勤保障成为压垮印度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直-10ME单价仅1500万美元,不到阿帕奇(3500万-9000万美元)的一半。中方在卡拉奇建立维修中心并转让30%发动机生产技术,巴军地勤用本土零件可在72小时内完成维修。而印度阿帕奇精密部件需返美检修,等待周期长达数月;其国产LCH直升机高原载弹量仅直-10ME的1/3,俄制米-28NE又因乌克兰战争断供。
实战部署已悄然改写边境规则。
2025年5月12日,一架越境的印度“苍鹭”无人机被直-10ME发射的TY-90导弹凌空击毁,残骸坠入争议河谷。目前40架直-10ME沿克什米尔控制线展开,配合巴军“雷霆中队”无人机编队,形成对印军前沿防区的持续压制。美军曾断言“武装直升机空战不现实”,但直-10ME正用毫米波雷达的扫描波束和TY-90的发射尾焰,在南亚天空书写新的空战法则。
靠谱的股票杠杆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